1. 稳中提质
2019年,我国扎实做好稳外贸工作,积极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,成效显著。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,2019年1—10月,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5.63万亿元,同比增长2.4%。总体来看,我国外贸运行呈现总体平稳、稳中提质的态势。国际市场布局、贸易结构、商品结构等不断优化;经过近些年的培育,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生机蓬勃,高质量、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。在外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,我国外贸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。
2. 贸易摩擦
2018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风险延续到了2019年。根据《进出口经理人》的调查,2019年这一贸易风险因素更加凸显,并对外贸企业信心和实际出口均造成了冲击。不只是美国、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固了贸易壁垒,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等也纷纷推出了贸易救济措施,甚至专门针对中国。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设置重重贸易壁垒,加重了全球自由贸易的负担,作为贸易大国,我国首当其冲。不过,我国外贸企业在直面贸易摩擦的过程中,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的“短板”,相信它们未来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将更加稳健。
3. 进博会
2019年11月5—10日,第二届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进博会”)在上海成功举办。官方数据显示,第二届进博会共有181个国家、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,3800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展,超过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。按一年计,累计意向成交711.3亿美元,比首届增长23%。在为期3天的供需对接会上,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367家参展商、3258家采购商进行了多轮“一对一”洽谈,达成成交意向2160项。
4 . 核心技术
从2018年的“中兴事件”到2019年的“华为事件”,无不揭示了美国对于我国跨国企业的围追堵截。而在此背后,美国真正忌惮的是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赶超——尽管我国在核心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多年来霸占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美国,不甘心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“露头”,甚至“威胁”其地位。被打击,总不是令人痛快的事情。它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,也为企业敲响了警钟。
5. “一带一路”
2013年9月和10月,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倡议分别登上世界舞台。2015年3月底,相关部委发布了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。同年5月,海关总署推出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16条措施。至此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进入全面实践阶段。2019年1—10月,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.4%,占比为29.1%,较2013年提升4.1个百分点。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“一带一路”市场成为外贸企业化解风险的一个有效出口,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愈加凸显。
6. 减税降费
根据海关总署的介绍,2018年以来,我国两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,先后出台一系列自主降低关税政策,两次下调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,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,2019年前3季度,我国进口、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缩短56.4%、64.7%。海关在深化改革方面最近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,比如启动“两步申报”等。海关将针对民营外贸企业特点,积极探索更具体、更有针对性、更惠及企业的支持举措,特别是在通关、税收、企业管理、检验检疫、外贸新业态等方面,重点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重点、难点问题。
7. 化解成本
成本上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,企业更多地通过由内而外提升竞争实力来反击它。根据《进出口经理人》多年的调查结果,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、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化解成本压力的比例较大,同时还有通过谈判让国外买家分担,向上游企业压价,减少出口、扩大内销,产业转型,裁员减薪等方式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发生变化:以前可能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,以价格便宜的商品制胜,现在企业不再满足于低端竞争,而是向全球供应链中高端发起了冲击,品牌竞争、标准制定权的竞争等渐入佳境。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。
8. 自贸试验区
2013年9月,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;2015年3月,广东、天津和福建自贸试验区获批;2017年,浙江、河南、四川、陕西、湖北、重庆、辽宁7个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。2018年4月,海南自贸试验区获批。2019年8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》,山东、江苏、广西、河北、云南、黑龙江成为新一批自贸区。至此,我国自贸区数量增至18个,其中沿海省份自贸区已实现全覆盖。